1 好看的秀才郎(1/5)

坐落在偏隅一角的清溪村是个有一百多口人的大村子,村子里的事情大多由一个村的里正负责通知、组织、解决,所在村子里正是很受尊敬的存在。

清溪村的里正是一位年过四十的中年大叔,叫季德,他爹希望他一直要积善存德,所以才取了这个名儿。可能与他常年与地里的庄稼打交道,皮肤比常人要黑上几分。他个子很高,几乎有一米八九,平日里也不爱笑,村子里的人都有些怵他。不过这也不是坏事,只要他们肯听话就成。

昨个儿县里来了话,又到上交粮食税的时节,作为里正的季德早早用了饭就出门挨家挨户地通知乡亲们把今年的粮食准备好,等会儿去村子口集合交粮。又因为村子里识字的人不多,能帮上忙的也只有住在村子外围的苏秀才。

苏秀才一家原是二十几年前来清溪村的外来户,是村子里出了名的和善勤劳之家,只可惜这好人都不长命,先是苏母生了一场大病离世,后又是去镇上办事的苏父偏偏遇上山道滑坡也没了,现在独独剩下只会读书识字的苏秀才一个人活着。

季德迈着大步快速往前走,半盏茶功夫不到就来到苏家门口,抬头看着眼前明显破落不少的青石房忍不住叹气,要是苏家夫妇还在,这苏秀才定会继续考吧,珍惜可惜了这读书的天赋。

季德他拍了拍鞋子上的灰尘和泥土,上前拍门,往门内大声喊了句“苏秀才,苏秀才,可在家?”

话刚落,门内响起一阵走路声,季德又继续喊:“今日村子里要交粮税,事情比较繁忙,还得麻烦苏秀才同我走一趟,帮着乡亲们清点一下数目”

“来了”门内传来声音。

门“吱呀”一声开了,从里面走出来一位面容俊秀的年轻男子。一眼看去,他的身形虽修长却有些过于消瘦,脸和肤色倒是生得比村子里的姑娘和哥儿要周正许多。再加上那股读书人的气质,也难怪村子里姑娘和哥儿整天惦记。

要说这苏秀才年纪也不小了,也没见个媒婆来给他张罗门亲事。不过仔细一想,也不奇怪,村子的人大多是土地里刨粮食,这苏秀才父母双亡,左右也没个亲戚帮衬,听说还不打算继续考举人了,要和村子里人一样学种地,所以自然而然就不是村里的香饽饽了,看来有时候再好看的脸失了势也是不好说亲的。

还没有完全适应当个农夫身份的苏秀才,因昨个儿挖了半天地累得实在是爬不起来,要不是今早里正来敲门,他指定要睡过去,“德叔,您先进来喝口水,小子这就去换身衣裳,马上就来”

“不着急,等你吃了早饭咱们再过去”季德一边说一边打量着屋子,还别说是比他们这些大老粗要收拾的干净,方方正正的桌子上还放着几本书和一叠纸,看这纸上书写的字倒是刚劲有力。不过,这苏秀才既然不打算考学了,也不知有没有兴趣在村子里办个私塾,也好让村里的孩子认几个字,不当睁眼瞎。等后面不忙了,他可得去问问,刚好他家小孙子到了启蒙的时候。

这去里屋的苏秀才,原名苏茂林,好像是取树木繁茂之意,也是苏父苏母对儿子的寄望,希望他能像繁茂的树木一样出人头地。这苏秀才是整个清溪村读书最厉害的,教过他的夫子没有不夸他的,他十岁考童生,十五岁考秀才,若不是苏父苏母相继离世对他的打击过大,考上举人是早晚的事。

苏秀才手忙脚乱地蒸了两个馒头,家里也没什么别的菜,就着酸腌菜对付了几口,勉强填饱肚子。又担心外面的里正等得太久,只好匆匆换了身干净的蓝色袍子,可能是洗的次数多了,深蓝也慢慢变成了浅蓝,“德叔,咱们走吧”

“行,咱们可得走快点儿”季德也看出来这苏秀才一个人生活怕是有些困难,瞧那刚蒸的馒头灰不溜秋的,家里也没有个人帮着缝补,想来要娶个姑娘进屋帮着才行,“苏秀才,我记得前几日你好像是出了热孝,可有心娶位姑娘过日子?”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也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苏秀才也不扭捏,语气倒是大方有礼,“小的平日里只读书了,村子里的人认得不多,还得麻烦德叔帮忙张罗些”

“不知苏秀才是想娶个什么样的姑娘,听德叔一句劝要真心想过日子还得找勤奋善良的姑娘才合适,别光看姑娘的美貌”里正也是真心为苏秀才想,那些容貌太好的姑娘大多不顾家,村子里这样的事儿发生得可不少。

“其实姑娘和哥儿都可以,只要他们样貌周正,品行良善,性格温婉,不嫌弃我家条件艰苦都行”如果能找到这样的人相伴,他定会一生都爱她,敬他。

哥儿也可以,这要求倒是季德没想到的,虽说是穷秀才但至少不是白身,再不济也是能娶个姑娘的,“等过几天让我家那口子给你去相看相看”

两人一边走一边又说起等会交粮的注意事项,大多是里正说,秀才郎在一旁笑着附和。路上碰到不少人,都热情地同两人打招呼。

两人同乡亲们刚到村外唯一的大道口,就见早早来的人吆喝一声,“是里正和苏秀才来了”

早早来排队的乡亲们总算盼来了主事的里正,跟着家里人来帮忙的姑娘小哥儿们倒是一个劲儿地盯着苏秀才,也有胆子大的姑娘上前搭话,弄得苏秀才一张俊脸红得不行。

苏秀才和村里人并不熟,好多人都叫不出名字来。以前为了考学,整日里在屋里温书,除了有时候家里特别忙会出来帮着父母干活,再加上守孝这几年除了往来的几位大叔大婶他也不曾见过这么多年轻的姑娘和小哥儿,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

“一家一家把粮食堆好,其他人也去帮忙,苏秀才快过来拿笔记,要是有不懂的地方就问我”季德吩咐堆得不整齐的人家重新整理,免得等会儿官差来了说三道四。

第一次做这事的苏秀才显然有些手忙脚乱,因为不熟悉村里的人所以登记的速度也不快,再加上有些爱扯东扯西的大婶们总爱打听他的私事,弄得他尴尬不已。

苏秀才登记了一半人家时,收粮的差役来到了清溪村。里正见了赶紧迎上去陪笑,又从袖口摸了半两银子递上去,为清溪村的乡亲们说了不少好话。得了银子的差役满脸笑容,也不再摆出高高在上的模样,只是叫里正赶紧把粮食一家一家地拉过来校对,早点弄完好去下一个村。

里正听了这话,悬着的心总算落下来,赶紧嘱咐乡亲们按顺序排好,一家一家的清点,一旁的苏秀才又继续跟着忙起来。清溪村人口不少,今年得老天爷庇佑,风调雨顺的,庄稼的收获比往年要多几石,所以清点起来比往年要费时一点儿。

早排队交了粮食的村民们,笑呵呵地将剩下的粮食搬回家去,回去的路上正好碰见村子里的大户,沐家。走在前面的是扛着一大袋粮食的沐家小哥儿,走在后面的是搬着大包小包粮食的沐家老大、老二一家,除了前面面无表情的小哥儿,其他沐家人倒是一路上有说有笑的。

关于这沐家鸡毛蒜皮的事,在清溪村早就不是秘密。这沐家在清溪村可是个土地大户,整个家底在村子里还算殷实,不然里正也不会将他家姑娘许给沐家大郎。原本沐家老太太生了三个小子和一个哥儿,村里头谁生的子女多谁就受人尊敬,所以沐家老太太走哪里都是一副威风做派,恨不得把鼻子翘到天上去。

俗话说,这人有旦夕祸福,有时候人太过得意忘形时也容易招来祸事。还记得那是在七年前的一个冬天,沐家快要去考秀才的老三和小哥儿老四也不知道为何瞒着家里的大人去河边凿冰捉鱼,不想冰面突然破裂导致两人都掉进了河里,还是过路行商的看见了才喊人将两人救上来。让人惋惜的是因为落水耽搁时间过长,原本就体弱多病的沐家老三没能活下来,只有那个打小就

本章尚未读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